關節置換術
專題探討 [PDF]
電腦導航技術

電腦導航科技準確度高,誤差率極低,開創骨科手術新領域。電腦導航利用紅外線及電腦素描技術,取得患處的立體影像,準確度達到1毫米及1度。有關資料會即 時輸入電腦,由特定軟件複製出病者的關節模型。此軟件更可計算將置入的假體大小尺碼,及關節韌帶張力的平衡度。精確的計算大大提升手術效果,減少失血或併 發症的風險,有助患者早日康復。
全膝關節置換術
甚麼是全膝關節置換術?
全膝關節置換術是將已損壞之膝關節面切除,再將特別研製的金屬及塑膠假體安放在股骨和脛骨上。
甚麼時候需要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
當膝關已嚴重損壞,而其他方法治理膝痛又無效時,可考慮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一般術後膝痛會消失,關節活動回復正常,大大改善病者的活動能力。
導致膝關節嚴重破壞之常見原因﹕
全膝關節之假體是否耐用﹖
根據過往的研究經驗,我們估計最新設計的全膝關節假體能持續使用十五至二十年,其耐用性則視乎病者的活動程度而異。
甚麼是導航手術﹖它如何應用於全膝關節置換術﹖
最新的導航系統由以下部分組成﹕高性能電腦、紅外線發射及接收器、配有反射紅外線小球之引索棒,以及個別手術之特製軟件。
施行全膝關節置換術時採用導航技術能,可透過紅外線即時複製病者之膝關節模型,並顯示於電腦中,引導醫生準確地切割膝關節的各個關節面,使其能準確地置入假體,有助提高耐用性。

何謂微創全膝關節置換術?
微創全膝關節置換術是以較小的切口及減少對膝關節軟組織的影響而置入假體,使病者能早日康復

術後 術前
手術前的準備
手術後的護理
因全膝關節置換術而引發併發症的機會並不高,但有些情況卻會阻礙病者的康復進度。一般遇到之併發症有

相關義肢及矯形服務
於術後臥床期間,義肢矯形師會為你裝配活動承托器,幫助承托患肢,減輕水腫情況,於床上提早進行復康運動,加快康復進度。
部份膝關節置換術
智能互動機械臂部份膝關節置換術
人體膝關節可分為三部份:髕股關節、內側和外側股脛關節。由於各種病因,膝關節或會完全或局部受損。若關節已完全退化破壞,可作全膝關節置換術。若只有部份關節受損,則可進行部份膝關節置換術。
電腦導航科技應用於全膝關節置換術已約有十年,效果良好,技術越趨成熟。另一方面,機械臂手術亦發展迅速,近年更有突破性發展,利用電腦導航技術配合機械臂,進行部份膝關節置換術。
部份膝關節置換術過往未廣為骨科醫生接受,主要是由於難以將假體準確植入理想位置,因而減低其耐用性。然而,智能互動機械臂關節置換系統採用電腦導航及機械臂技術,可精確置入假體,誤差少於1毫米或1度,將過往此項手術遇到之困難一一解決。
病人接受智能互動機械臂部份膝關節置換術前,需先作電腦素描。醫護人員將資料輸入電腦後,特設之軟件可即時複製病者的三維膝關節模型,將關節假體有計劃地模擬置於最適當位置。
手術期間,醫生會以導航系統測定膝關節屈伸間隙及韌帶張力的鬆緊度,然後調整假體之最佳位置。一切就緒後,醫生將操控機械臂,將膝部已破損部份之關節面磨去,再置入假體,代替受損關節面,手術便告完成。
智能互動機械臂部份膝關節置換術之優點:
1. 手術以微創方式進行,傷口細、痛楚減少、復原速度快
2. 可保留關節的良好部份和骨骼
3. 如將來需作全膝關節置換術,難度亦相對減低

內側單髁膝關節置換術之術前X光圖片

內側單髁膝關節置換術之術後X光圖片
手術引發併發症的機會不高,惟某些情況或會阻礙病人的康復進度。常見併發症包括:

智能互動機械臂關節置換系統
全髖關節置換術
甚麼是全髖關節置換術?
全髖關節置換術意指將已破壞的髖關節切除後,再植入人工製造的關節假體。髖關節嚴重受損的病者,有可能難以步行、坐立或進行日常活動,亦會感到痛楚。如果 服用藥物、改變生活習慣或使用輔助手杖後,依然未能解決髖關節受損帶來的困擾,病者可在醫生建議下考慮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
手術將能大大減低病者之疼痛,改善其活動能力及生活質素。在年長或運動量一般的人士身上,人工髖關節耐用期大約有十至十五年。
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適應症如下:
手術前的準備
手術後的護理
手術併發症
全髖關節置換術後出現併發症的機會並不高,但有些情況卻會阻礙病者的康復進度。一般遇到之併發症如下:
• 電腦導航全膝關節置換手術 • 膝痛之成因及治療 • 關節炎治理新趨向 | • 類風濕關節炎的各種治療 • 髖關節(大脾骹)之各種問題 |
電腦導航技術


電腦導航科技準確度高,誤差率極低,開創骨科手術新領域。電腦導航利用紅外線及電腦素描技術,取得患處的立體影像,準確度達到1毫米及1度。有關資料會即 時輸入電腦,由特定軟件複製出病者的關節模型。此軟件更可計算將置入的假體大小尺碼,及關節韌帶張力的平衡度。精確的計算大大提升手術效果,減少失血或併 發症的風險,有助患者早日康復。
全膝關節置換術
全膝關節置換術是將已損壞之膝關節面切除,再將特別研製的金屬及塑膠假體安放在股骨和脛骨上。
甚麼時候需要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
當膝關已嚴重損壞,而其他方法治理膝痛又無效時,可考慮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一般術後膝痛會消失,關節活動回復正常,大大改善病者的活動能力。
導致膝關節嚴重破壞之常見原因﹕
- 退化性關節炎
- 類風濕性關節炎
- 因創傷引致之退化性關節炎
全膝關節之假體是否耐用﹖
根據過往的研究經驗,我們估計最新設計的全膝關節假體能持續使用十五至二十年,其耐用性則視乎病者的活動程度而異。
甚麼是導航手術﹖它如何應用於全膝關節置換術﹖

最新的導航系統由以下部分組成﹕高性能電腦、紅外線發射及接收器、配有反射紅外線小球之引索棒,以及個別手術之特製軟件。
施行全膝關節置換術時採用導航技術能,可透過紅外線即時複製病者之膝關節模型,並顯示於電腦中,引導醫生準確地切割膝關節的各個關節面,使其能準確地置入假體,有助提高耐用性。


何謂微創全膝關節置換術?
微創全膝關節置換術是以較小的切口及減少對膝關節軟組織的影響而置入假體,使病者能早日康復

術後 術前
手術前的準備
- 接受常規檢查,包括血液檢查、照X光 (肺片)及作心電圖等
- 如病者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貧血、氣促等疾病,應知會醫生及在術前治理和穗定病情
- 存有細菌病灶的蛀牙、香港腳及尿道炎等,應在術前治理
手術後的護理
- 一般情況下,如病者情況穩定,術後三至四小時便可進食,以流質食物為佳。術後二十四小時內須以鹽水作靜脈輸入補充水份
- 病者可服用適量止痛藥,傷口疼痛一般會於三、四天內漸漸減退
- 傷口有引流導管,引出膝關節內的瘀血,一般會在術後兩至三天內除去。
- 個別病者在術後或會有排尿困難,如有需要醫生可為病者放入導尿管。導尿管一般會在術後兩至三天後除去
- 病者宜多作深呼吸及下肢運動,以預防肺部感染及靜脈栓塞
- 術後翌日,病者便可按醫生指示,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練習站立和步行,及選擇合適的助行器
因全膝關節置換術而引發併發症的機會並不高,但有些情況卻會阻礙病者的康復進度。一般遇到之併發症有
- 心臟病發、中風等
- 傷口發炎或癒合不良
- 失血過多
- 下肢靜脈栓塞、肺栓塞、脂栓塞
- 骨折
- 神經受損
- 人工關節鬆脫


相關義肢及矯形服務
於術後臥床期間,義肢矯形師會為你裝配活動承托器,幫助承托患肢,減輕水腫情況,於床上提早進行復康運動,加快康復進度。
部份膝關節置換術
人體膝關節可分為三部份:髕股關節、內側和外側股脛關節。由於各種病因,膝關節或會完全或局部受損。若關節已完全退化破壞,可作全膝關節置換術。若只有部份關節受損,則可進行部份膝關節置換術。
電腦導航科技應用於全膝關節置換術已約有十年,效果良好,技術越趨成熟。另一方面,機械臂手術亦發展迅速,近年更有突破性發展,利用電腦導航技術配合機械臂,進行部份膝關節置換術。
部份膝關節置換術過往未廣為骨科醫生接受,主要是由於難以將假體準確植入理想位置,因而減低其耐用性。然而,智能互動機械臂關節置換系統採用電腦導航及機械臂技術,可精確置入假體,誤差少於1毫米或1度,將過往此項手術遇到之困難一一解決。
病人接受智能互動機械臂部份膝關節置換術前,需先作電腦素描。醫護人員將資料輸入電腦後,特設之軟件可即時複製病者的三維膝關節模型,將關節假體有計劃地模擬置於最適當位置。
手術期間,醫生會以導航系統測定膝關節屈伸間隙及韌帶張力的鬆緊度,然後調整假體之最佳位置。一切就緒後,醫生將操控機械臂,將膝部已破損部份之關節面磨去,再置入假體,代替受損關節面,手術便告完成。
智能互動機械臂部份膝關節置換術之優點:
1. 手術以微創方式進行,傷口細、痛楚減少、復原速度快
2. 可保留關節的良好部份和骨骼
3. 如將來需作全膝關節置換術,難度亦相對減低

內側單髁膝關節置換術之術前X光圖片

內側單髁膝關節置換術之術後X光圖片
適應症
如膝關節局部受損,而其他治療亦未能治癒,可進行此置換術。導致部份膝關節破損之常見疾病包括:
- 退化性膝關節炎
- 股骨遠端單髁缺血性壞死
- 創傷性膝關節炎
透過智能互動機械臂關節置換系統,病人可接受單髁膝關節置換(內或外側)、髕股關節置換或兩者同時進行。
手術風險及潛在併發症手術引發併發症的機會不高,惟某些情況或會阻礙病人的康復進度。常見併發症包括:
- 心臟病發、中風等
- 傷口發炎或癒合不良
- 失血過多
- 下肢靜脈栓塞、肺栓塞、脂栓塞
- 骨折
- 神經血管受損
- 人工關節鬆脫等

智能互動機械臂關節置換系統
全髖關節置換術
全髖關節置換術意指將已破壞的髖關節切除後,再植入人工製造的關節假體。髖關節嚴重受損的病者,有可能難以步行、坐立或進行日常活動,亦會感到痛楚。如果 服用藥物、改變生活習慣或使用輔助手杖後,依然未能解決髖關節受損帶來的困擾,病者可在醫生建議下考慮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
手術將能大大減低病者之疼痛,改善其活動能力及生活質素。在年長或運動量一般的人士身上,人工髖關節耐用期大約有十至十五年。
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適應症如下:

- 老年退化性髖關節炎
- 類風濕性關節炎
-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 股骨頸骨折
- 股骨頭良性或惡性腫瘤
- 各種炎性關節炎引致髖節破壞
手術前的準備

- 接受常規檢查,包括驗血、照X光 (髖、胸)及作心電圖
- 接受物理治療,包括肌肉練習及呼吸運動
- 手術前六小時禁食
- 手術部位皮膚清潔
- 如病者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貧血、氣促等疾病,應知會醫生及在術前治理和穩定病情
- 手術一般需時約三至四個小時
手術後的護理
- 一般情況下,如病者情況穩定,術後四至六小時便可進食,需要時會作靜脈輸入鹽水或輸血
- 可用各種口服、肌肉及靜脈注射之止痛藥鎮痛
- 術後初期須用外展枕固定下肢位置,以防關節脫位
- 傷口有引流導管,一般會在兩至三天內除去
- 醫生術前已為病者放入導尿管,免除術後小便之不便。導尿管一般會在術後兩至三天內除去
- 術後兩至三天,病者便可按醫生指示離床坐立。一開始應該盡量坐高椅,使接受手術的髖關節不致屈曲太多,防止關節脫位。如廁時也要加高坐廁以避免髖關節過度屈曲
- 病者宜多深呼吸及活動足踝,以預防肺部感染及靜脈栓塞
- 病者亦可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練習站立和步行。
- 病者大約一至兩星期便可出院,如有需要可繼續到醫院作物理治療運動。
避免以下動作,以防人工關節脫位
- 交叉雙腳
- 彎腰拾物
- 坐矮椅或軟梳化
手術併發症
全髖關節置換術後出現併發症的機會並不高,但有些情況卻會阻礙病者的康復進度。一般遇到之併發症如下:
- 術前之舊病惡化,例如心臟病、高血壓、中風及糖尿病等
- 傷口發炎或癒合不良
- 傷口流血或血腫
- 靜脈栓塞、肺栓塞、脂栓塞
- 人工關節脫位或發炎
- 關節假體鬆脫
- 坐骨神經線損傷
- 長期臥床引發的褥瘡